广州外国语学校支教学生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小学同学签名留言。
庄英藩摄
(相关资料图)
广州外国语学校支教学生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小学同学上音乐课。
庄英藩摄
暑假已至,怎样带孩子过好一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假期,是学校和家庭重点关心的课题。受家校合育理念影响,今年暑假,不少孩子在学校组织、家长陪伴下,参加了文化遗址游学及走访博物馆、文化馆等活动。
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别出心裁的活动。比如,广州外国语学校时隔3年再次组织27位高中一年级学生,由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带领陪同,前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碧梧村的青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连日来,这些平均年龄只有16岁的“小教师”带着170位小学生,围绕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及社会人文科普5个方面进行了知识普及与学习交流。他们各有怎样的收获?缔结了怎样的友情?书写了怎样的故事?中国城市报记者对此展开深入采访。
“忍一忍!”难忘的头一夜
7月9日清晨,青龙山上云雾缭绕。随着山腰碧梧村内一声雄鸡高鸣,云海中冲出一缕阳光,洒向青云小学校园。
尽管青云小学的老师一再向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强调:“哥哥姐姐要晚上才到。”但孩子们仍难抑心中激动,早早打开窗户、推开房门,不住地望向远方,期待着来自广州的这群新朋友。
同一时间段,远在1700多公里外的广州南站,刚乘上D3802次动车的广州外国语学校27位高中生也兴奋难耐——他们反复翻看着早已滚瓜烂熟的支教方案,用手机传阅青云小学和周边山川的地图和图片。
“那一定是一座非常美丽的乡村小学。”广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4班学生贺子轩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和同学们当时的心情,“大家都和我一样,平时在城市生活久了,非常期待去远方乡村看看,感受大自然美丽风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还能结交一群年龄差不多的新朋友。”
心情虽然愉悦,路途却不轻松,10余个小时的动车旅程后,支教队伍还需乘坐3个多小时汽车。当“小教师”们抵达青云小学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清。”前往学校宿舍的路上,有女生害怕,相互紧紧依偎。
“长途跋涉了一整天,所有人都希望先洗个澡再休息。可学校的太阳能热水器存在故障,只有冷水供应。”贺子轩回忆说,“一场小雨后,夜晚的山村温度仅有17摄氏度。没办法,我们只能忍一忍不洗了。”
刚准备入睡,贺子轩就感觉自己被嗡嗡声包围了。他睁眼上下一扫——好家伙!苍蝇、蚊子正在“开会”。贺子轩再转头一看,不少同学也翻来覆去用手挥舞着驱赶蚊虫,难以安睡。“实在太累了,忍一忍吧。”贺子轩说,他用毛巾毯捂住了头,好一会儿才睡着。
半夜,贺子轩的一位同学尿急,考虑到人生地不熟,便把贺子轩喊起来:“你1米8的大个头,赶紧‘护驾’保我去一趟卫生间。”两个小伙伴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如厕的地方——在手机灯光照射下,一条长长、深深的便池进入视线。贺子轩皱了皱眉头,叮嘱道:“我帮你照着,你小心些。”
直到太阳升起的时候,贺子轩及小伙伴们难忘的头一夜才算结束。“确实出乎意料。但一想到当地的小朋友每天都面临着这些问题,自己这几晚的难受算不得啥。”贺子轩说,“这是部分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乡村振兴和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这些小细节也能被尽快改善。”
为山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课程是如何开展的?据广州外国语学校支教带队老师丁妍介绍,27位支教“小教师”被分为5个小组,大家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为青云小学同学们施教。
连日来,在青云小学教学楼的各个课堂中,时而传来歌唱声、时而响起朗读声、时而发出水彩笔在纸上掠过的沙沙声……
其中,人气最高的当属科普类课程。每当“小教师”开讲时,课堂内外总是挤满了一个个小脑袋瓜。丁妍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科普课程内容包含了比较流行的智能AI换脸技术、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等。此外,“小教师”还介绍了高铁、大飞机等近年来享誉世界的“中国科技”名片。
有个细节让丁妍印象深刻。当青云小学6年级学生罗漾鸿听到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铁已经达到时速350公里时,惊讶地鼓起了掌,眼里满是期待的光。丁妍事后从青云小学老师那里得知,包括罗漾鸿在内的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遥远的东南地区务工,难得回来一次。所以在罗漾鸿等孩子看来,高铁速度提升也意味着他们以后与父母相聚的机会将更多。
下课和傍晚休息时间,“小教师”还与青云小学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无论是谈到成长过程中的乐趣还是烦恼,大家经常会心一笑,共同点着实不少。
有时大家也会聊到城市与乡村教学软硬件方面的差异。广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6班学生尹子涵经过几天支教后深刻感受到,虽然青云小学的硬件设施水平在政府帮扶下已有了较大提升,但师资力量太弱,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都是两年前才加入。“所以我觉得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投入力量,也希望更多高中生、大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去乡村学校支教。”尹子涵说。
日夜同吃、同住、同学、同玩,让两校孩子的情感迅速升温。许多小伙伴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要将这份友谊长久持续下去。在联谊篝火晚会上,青云小学五年级学生聂光珠感慨道:“大哥哥大姐姐的真诚与亲切深深打动了我。我会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将来帮助他人、建设家乡、回馈社会。”
这些感人的场景都被青云小学教师聂廷英记录在相机里,当中国城市报记者问她感受时,她用了“千里送教,情暖山乡”8个字作回复。聂廷英认为,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精彩的课程,更为山村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世界的广阔,并从哥哥姐姐身上学到认真做事的态度,从而树立有追求、有担当、有责任的人生目标。“这种在同代人身上领悟的道理,很难通过教师言语促成。”她说。
结对友谊延续近10年
实际上,虽然青云小学地处山村,但已有百余年建校史。其前身是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一座茶家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是当地村寨民众启蒙开智的学校。
正因为青云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始终将文化传承作为学生德育培养重点的广州外国语学校,早在2014年就与其结对。除了疫情防控形势紧张那段时间外,广州外国语学校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在青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青云小学是一所农村全寄宿制学校,有6个教学班级、12名教师和170名在校学生,且大多数孩子都是彝族。”青云小学校长茶国忠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支教师生的到来极大丰富了青云小学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给山里孩子不一样的认知和感受,使他们有了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支教的同学也能在体验艰苦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生活后,珍惜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更强的责任意识。”
茶国忠介绍,每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并不会着急离开。他们在青云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各个村寨走访,体验特色集市、参观幼儿园、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家长志愿者代表庄英藩一直关注广州外国语学校对青云小学的结对支教活动。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马鞍山乡的经济作物有玉米、中草药与核桃,广州外国语学校的许多学生家长都会自发帮当地农户销售核桃。在庄英藩看来,推销农产品能够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也从侧面为青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长的共同愿景就是希望城里的孩子在乡村学校支教,不仅仅只是讲几个课题、交几个朋友,还要通过眼见、耳听、心想等方式,实实在在理解乡村支教活动的意义;同时,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各民族文化背景。”庄英藩说。
广州外国语学校与青云小学师生近10年的友谊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所颂、所学。在线上平台相关视频的留言区里,有评论这样说道:“一场场支教活动,搭起了汉族与彝族同胞文化交流的桥梁,缩短了城市与乡村教育的差距,铺就了一条两校孩子共同成长的暑假织梦路。”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楠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